3月12日是中国植树节,对于生在“种花家”的我们,“植树”不只是过节,更是一种自觉,让我们一起来,解锁植树节“新”方式!
【“绿色”背后的“黑科技”】
无垠黄沙,是它的前世;满目绿洲,是它今朝的容颜。背后的“黑科技”,正在中国各地尽展其能。

在呼和浩特,大数据、“云”监测、人工智能等,为每一片绿色“保驾护航”。


在库布齐沙漠,10秒种一棵树的微创气流法,高效率的无人机播种等,为连绵沙丘披上绿衣。

在阿拉善,定位达厘米级别的植树机器人,可实现24小时工作……
NASA卫星数据表明,2000年到2017年间,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%,相当于一个亚马逊雨林的面积;而其中的25%都来自中国。

这是蓝色星球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交出的“绿色答卷”。

【别忘了,还有创新式整活儿!】
踏青、登高、植树……民众们也通过不同形式,为植树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,尽享绿意盎然的美丽中国。

除了身边的“绿色生活”,中国民众当然还有“新花样”。

“云端植树”“码上尽责”,广大公众足不出户,就能履行植树义务。

从“山光水浊”换颜满山翠绿的福建长汀,到绿意喜人的塞罕坝林场;从发生“底色之变”的祁连山,到芦花摇曳的黄河入海口……美丽中国新画卷正面向世界徐徐展开。
阅读原文
记者丨马欣然 张宇琪
来源丨新华网
编辑丨赵一航
编审丨郭文君